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会员专区
  • 会员服务
  • 收费公示
  • 常务会长单位
  • 常务副会长
  • 副会长
  • 副理事长
  • 会员动态
  • 优秀会员展示
     
    会员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专区
    副会长 全睿娴
    日期:2015-12-28  来源:
    分享到:
       ——创新地震预测的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惊醒“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  

       一、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被大 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是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这一基础理论在近50年一直左右着地震预测,可近50年过去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地震预测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都没有新的实质性的突破。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1、是地震真的不可预测?还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思维模式或知识结构存在问题?
       2、“板块移动”是造成地震的成因,这一基础理论是否科学是否完善?
       3、地震三要素的震中范围国际标准锁定100公里以内的依据是什么?是客观科学的还是人为臆想出来的标准?
       如果地震研究大多数的学者和专家不是否犯了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为什么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地震预测研     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还是没有新的实质性地突破?

       二、经过十五年的观察、分析、研究、总结,我发现目前地震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地震研究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仅限于利用自己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有限的 知识结构中进行研究和预测地震;
       第二,世界各国的地震研究因为行政区域划分的缘故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极少共同交流 和探讨,目前尚未建立全球性的地震预测系统。地震预测的现状类似盲人摸象,各摸各的,都对都不对;即是说局部也许是对的但相对于整体应该是错的。

       三、创新思维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方法寻找地震的前兆现象和规律。
       从1999年开始,我为了寻找地震的前兆现象除了看有关地震的资料,还看了不少侦探电视剧和小说,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像侦探家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寻找一切的可能。从天空的云彩变幻、春夏秋冬的气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异常变化,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重大事故的关注和记录;从南到北,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空能听到看见的相关信息,都成为我寻找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依据。

    上一篇:副会长 刘万忠
    下一篇:副会长 王霄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Beijing Pr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on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       京ICP备090800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8号